首页 > 最新动态 > 破局产业增长,材料、面料与品牌的协同创新对话
最新动态
破局产业增长,材料、面料与品牌的协同创新对话
2025-09-294

9月25日上午,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GOIF承办的第30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(海宁2025)之桐昆·纤维与品牌价值创新论坛成功举办,本篇为圆桌对话环节的精华总结。对话围绕材料创新方向、研发成果转化、应用与突破趋势和品牌价值提升开展,探讨如何破局产业增长。


GOIF户外创新执行主编朱彤、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陈向玲、北京服装学院运动时尚创新研究院院长邵新艳、亚瑟士(中国)商贸有限公司服饰研发经理孙玉婷参加对话。


图片


朱朱:桐昆·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25/2026将如何影响运动户外产业的发展?最值得关注的创新方向是什么?


陈向玲:首先是原料层面上重塑了户外品牌的底层逻辑。像生物基聚酯、二氧化碳基生物基聚酯的新纤维,还有循环再利用的技术发展,促使品牌从依赖石油转向生物资源驱动。未来品牌企业将深度绑定能够生产生物基,循环再利用、生物可降解纤维的企业,绿色纤维可能会成为品牌企业的准入门槛。


其次是产品功能层面,纤维产品正朝着精细化、定制化方向发展。比如今年推出的自适应纤维为例,它能根据不同运动场景自动调节,为消费者带来更舒适的体验。针对徒步、登山等不同户外场景提供适配的纤维产品,这将进一步细分户外运动鞋服市场,让赛道更具针对性。


还有运动体验方面,纤维产品已经升级成了一种“健康管理系统”。比如智能纤维的开发,它能够监测心率、体温等生理数据,帮助我们直观掌握自己的身体状态。举个例子,华为已经在开发智能鞋垫,通过传感器监测跑步者的步态和姿势,并提供专业化运动建议,这让户外品牌越来越科学化、专业化。


至于未来值得关注的纤维创新方向,主要聚焦在生物基弹性体,包括生物可降解纤维、海洋回收循环再利用纤维以及自适应纤维。如果户外品牌能将这些纤维更好地应用到产品中,一定能引领消费趋势。


邵新艳:从设计视角来看,中国纤维流行趋势2025/2026的核心价值,是为下游行业打开了更多“可能性”。我们做设计时常会畅想未来的生活方式,而纤维企业的创新成果,正是将这些畅想落地的关键——它让我们知道哪些设想是能够变成现实的。


生活方式发展的底层逻辑是科技进步,对于户外产业而言,纤维创新就是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。希望未来有更多纤维产品用更直观的方式,让面料企业、服装行业及消费者都能清晰感知到纤维创新对产品性能、美学设计的提升作用,让整个行业对未来都有更清晰的规划。


孙玉婷:作为品牌方,我们认为户外服饰发展到现在,要从款式上实现突破性创新很难,必须从源头或者原材料着手。现在随着全球变暖,温室效应加剧,其实户外消费者对产品的控温需求提升是非常大的:所以类似一些能够持久控温,或者无需依赖电池的降温纤维,都会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。像最近流行的“辐射制冷”概念,如果能结合科技应用到户外领域,会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功能性产品。


同时,陈老师提到的“自适应”方向,也是亚瑟士作为户外品牌会重点关注的领域。除了温度、湿度触发的自适应,紫外线(UV)触发的自适应同样值得探索——比如针对夏季昼夜温差,在阳光强烈时自动提升UV防护系数,阳光减弱时则侧重透汽性。这种能随环境变化调整功能的纤维,能精准匹配户外场景的复杂需求,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,会是户外产业创新的重要突破口。


图片


朱朱:很多前沿纤维技术在实验室里表现出色,但落地到实际应用中却会“水土不服”。材料创新和面料创新走向品牌端时,最大的“翻译”难点是什么?又该如何克服这一难题?


陈向玲:“翻译”这个词用得非常精准。确实有很多实验室里的前沿材料指标优异,但却难应用到终端市场,其实是因为开发思维与终端的产品思维存在差异,需要去重塑价值和进行产业链的适配。


首先实验室开发时更关注单项性能突破,比如将强度、防水性等某一项指标做到极致;但户外服装实际使用中,需要的是综合性能——既要柔软、亲肤、舒适、耐穿,还要兼顾美学设计。如果为了单项性能牺牲其他指标,消费者和品牌商都不太能接受。


还有生产规模与成本适配问题。实验室生产前沿纤维以“克”为单位,基本不考虑成本和加工流程;但企业实际生产以“吨”为单位,必须考量成本是否可控、是否与现有产业链适配、能否用现有设备和工艺加工,以及价格提升后消费者的接受度,这些都是技术落地的关键阻碍。


另外实验室检测性能指标时,通常只做几次测试验证重复性;但户外产品需经得起日常使用中的反复摩擦、日晒、清洗,去判断强度、功能等指标能否始终保持稳定。


叙事逻辑也会存在差异。材料端表达会聚焦“强度、保暖率、防水等级”等专业数据,但消费者没有直观感受,他们更关心“衣服暖不暖、会不会变形、有没有异味”。怎样将冰冷的科技指标转化为消费者能感知、愿意买单的价值点,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。


邵新艳: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和思考的问题,想通过一个案例分享我们对“翻译”的看法。


这两年我们协助一家传统运动企业做太极服的材料创新。太极服既需要户外运动基础的吸湿排汗功能,还要有一定飘逸感,最好能通过面料与人体的空间关系,展现传统运动的“气韵”。但目前主流面料多强调合体度、弹性,很难同时满足这些需求。


这其实就反映出一个核心难点:实验室里的纤维参数看似优秀,但是面对具体的个性化需求,综合适配的难度就会大幅提升。类似李宁、安踏这样的户外品牌会通过研发部门,或者运用供应链研究匹配需求的优势面料。这也能反应出现在产品端的个性化需要更加多元,户外产品属性是多种功能的综合体,这必须依赖全产业链协同实现,而非单一环节的突破。


所以克服“翻译”难题,一方面需要全产业链围绕个性化需求协同创新,另一方面要建立参数到价值的转化机制,通过可视化、场景化的方式,让消费者感知材料创新的价值,同时也让材料端更清晰地理解终端需求。



朱朱:亚瑟士在推动产品创新时,是否遇到过材料/面料端能提供的创新与市场需求不符的情况?品牌该如何更精准地向材料、面料端传递“市场信号”,实现高效创新?


孙玉婷: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。很多供应商向我们推荐新原料、新产品时,主要围绕参数展开沟通,但我们其实会更在意这些参数能解决用户的什么痛点。


比如当前市场存在“数据内卷”现象,以防晒性能为例,我国国标规定UPF达到40+即可宣称抗UV,但现在不少品牌推出UPF 100+、甚至UPF 1000+的产品。可从用户需求来看,UPF 1000+真的能显著提升穿着舒适度吗?答案并不确定。材料端提升参数会花费大量人力、物力,最终成果却不符合市场需求,这其实也会造成资源浪费。


要解决这一问题,我们其实会更主动将市场洞察精准反馈给材料端,比如通过用户调研、消费数据分析,明确用户对户外产品的核心需求,让材料端做定向开发;另一方面,现在市场越来越多“非标准化功能”开始流行,比如特定场景下的自适应功能,但这类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时,常常缺乏检测基准。也许品牌可以去联合检测中心,共同制定企业标准或行业标准,将非标测试规范化,让材料创新能更顺利地转化为市场产品。


朱朱:您提到的非标准化功能也是我想替原料端问的下一个问题。品牌端在选择材料时最看重哪些指标?有没有一个“非标准但关键”的评判维度?


孙玉婷:站在品牌角度,我们首先考虑的还是功能性,这是户外产品的核心基础。其实现在户外市场同质化严重,一旦某个功能被广泛接受,品牌就会迅速推出类似产品,最终陷入价格战,这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。因此我们在功能性的基础上,也比较看重功能性差异化——结合目标客群实际需求去找独特的功能切入点。


比如针对专业跑者,我们会选择缓震性能更优、透气性更强的纤维材料;对日常户外爱好者会在功能性基础上,兼顾舒适性和易打理性。这种差异化其实不依赖统一标准,而是基于对用户场景的深度理解。


其次“环保属性”也是我们优先考量的指标。作为国际品牌,企业社会责任是核心价值观之一。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提升,他们在选择户外产品时,也会更关注材料是否可循环、是否对环境友好。


图片


朱朱:在未来,是材料科学驱动设计美学,还是设计需求倒逼材料革命? 我们行业的话语权会更多地向产业链的哪一端倾斜?


陈向玲:我认为“双向驱动”才是未来的主流趋势,不存在单一的驱动关系。材料科学能为设计美学提供更多可能——像碳纤维最初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领域,后来设计师发现它高强度、轻量化的优势,将其应用到自行车、羽毛球拍甚至笔记本电脑上,既轻便又流畅,这就是材料驱动设计的典型案例。


另一方面,设计需求也会倒逼材料突破。比如环保理念兴起时,消费者对不伤害动植物的需求,倒逼化纤企业开发仿毛、仿皮纤维;前几年纺织品洗涤产生微塑料的问题引发关注,又推动了低微塑料纤维的研发。产业链上游与下游就像“八卦循环”,相互促进、共同发展。


至于行业话语权的归属,其实还是看谁能更好把握消费者的需求。品牌端离消费者更近,但需要将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材料指标,联合产业链实现落地;材料端如果能解决消费者痛点,打造独特的技术壁垒,也能掌握主导权。但本质上,话语权最终会流向那些能将消费者需求与技术创新高效结合的主体。


邵新艳:从长期发展来看,科技是设计的底色和根基,但短期来看,设计需求能为材料创新提供明确方向,两者始终相辅相成。


至于行业话语权,我认为会向“协同能力更强”的环节倾斜。无论是材料端、面料端还是品牌端,单一环节都难以主导行业发展。只有那些能整合产业链资源,推动材料创新、设计优化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的主体,才能掌握更多话语权。比如具备强大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品牌,或能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材料企业,都将在未来行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。


孙玉婷:现在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,产品既要功能性,也需要美观性,还要兼顾舒适性,这必定需要双向驱动。像我们亚瑟士目前在研发中,会强调“机能美学(Function of Beauty)”的概念,要在研发初期就兼顾功能性与美学设计,根据跑者的步态需求选择缓震性能合适的材料,同时结合人体工学设计鞋型,让跑鞋既具备专业性能,又拥有简洁美观的外观。这种“双向协同”的模式,能让产品更贴合市场需求。


(信息来源:GOIF户外创新)


图片



图片

《高科技纤维与应用》(科技核心期刊)

欢迎订阅   欢迎投稿

投稿邮箱:ccfa625@126.com

知网在线投稿:http://gkjq.cbpt.cnki.net

《中国化学纤维》

投稿邮箱:ccfa625@126.com


图片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图片
图片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